总有人说,
“留学生喜欢抱团,不去尝试融入当地文化,那留学还有什么用?”
不是不想融入
而是融入前,就被打上了标签
中国学生在歪国人心中的刻板印象,一直难以改变。
书呆子,社交能力障碍 ,身材瘦弱,They are bad at English but extremely good at Maths. ......,Drink Warm Water。
当初,在选择留学地时,我天真地选择了华裔众多的洛杉矶。
本以为华裔同胞会互相理解,互帮互助,可事实并非如此。
在美国华人之间,各种歧视依然存在,并且更加复杂。
最明显就是ABC对FOB的歧视。
ABC(American Born Chinese),指的是美国出生的华裔,其中很多都是二代移民。
FOB全称是Fresh Off the Boat,直译就是“刚下船的”,引申含义就是“格格不入的新移民”。
这种移民之间的欺生和歧视,也存在于留学圈。
在华人留学圈中:
中学开始留学的看不起大学留学的
本科留学的看不起只读研究生的
和其他族裔玩得好的看不起只和亚洲人玩的
这可能是出于混久了的优越感?
那些从中学就开始留学的学生往往更能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,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交际圈。
而反观2年制的研究生,2年的学习强度比本科更大,要在2年内适应环境并拿到学位是个不小的挑战。
因此,短期留学的学生更容易在社交等方面有所欠缺。
死读书、缺乏社交正是一些中国学生被鄙视之处。
没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兴趣,很难在情感上有共鸣。
于是一起抱团享受待在舒适区里快感,成了大多数留学生的选择。
去年,我所处的sorority(姐妹会)house里有不少很早就开始留学的中国姑娘,她们已经染着浅色的头发,化着ABC式的妆,能不说中文就绝对不说。
每年开学,姐妹会就有招新的活动。为了政治正确,干事们对各少数族裔都要考虑到。
然而,干事中的一些华人似乎对于华人新生特别苛刻——刻意孤立,故意说一些比较native的英语表达让新人无法理解、难以融入。
更严重的是,和其他族裔玩得好的华人更喜欢彼此抱团,“胳膊肘往外拐”,在歪国朋友面前说自己华裔同学的坏话。
另外补充一句,有些兄弟会姐妹会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加入,很多都喜欢欺辱新人,甚至有部分酗酒滥交,氛围真的不是很好。
那么为什么华人留学生之间存在这么多的歧视?
除了普遍存在的欺生因素之外,中国人从小到大的竞争意识和匮乏感有很大关系。
在中国人的意识里,资源是有限的。
根生蒂固的匮乏感让我们时刻在竞争中——教育资源有限,我们需要用排名的方式争取去好的学校社会资源有限,于是公交让不让座也可以成为热点新闻。
就拿坐地铁这件事来说,在洛杉矶,地铁座位不紧张,如果站累了一般都可以找位子坐下,但在上海,如果错过了某个位子,那就可能要一直站着了。
所以,说到底还是匮乏感。
这样一想似乎华裔留学生间的内讧有了解释。
对于好不容易在美国有了一定交际圈的华人留学生,华人新生的加入并不意味着“多了一个中国朋友”,而意味着“有一个中国人来抢你的朋友”。
这样患得患失的心态有一点阴暗,但却真实存在于华人留学圈。
是不是有很多人出国前听过,“中国人出了国要小心中国人”这句话。
由于大部分华人刚到国外的时候都没有那么了解国外生活。
那么在资源有限的华人圈子内部,手头占有资源的老一辈华人自然是占据绝对优势,至少赚你一笔信息不对称的钱是很容易的。
比如很多可以很便宜办理的东西如驾照翻译,会告诉你要花很多钱,然后装作很大方的样子说帮你办,然后中间捞一笔。
然后趁着你英语不好,再剥削一段时间的廉价劳动力,大多数华人老板根本不会按标准给你发放工资。
单单以上说的这两个,就足以让很多人在明白过劲儿来以后恨的牙痒痒,然后回去跟各种亲朋好友说出那句出国了要小心中国人。
但其实呢,这些都是必经之路,根本防不胜防。尤其当你连一句整英文都说不出来的时候。
对于即将来美国留学的学生,如何摆脱鄙视链呢?
推荐阅读:旗龙网